直到王全泰告辞离开,曹颙也没提御史弹劾之事。并非是袖手旁观,而是晓得这样的弹劾除了使得王全泰名声受累外,不会伤筋动骨。
其实,这些御史对王全泰的弹劾,目的未必在王全泰身上。
项庄舞剑,意在沛公。
更多的是一种试探,试探王全泰背后的十三爷,试探龙椅上的皇帝。
想要看看十三爷是否能护住自己门人,看看宫里那位是不是一如既往地信赖十三爷。
自打北小街那边修新怡亲王府开始,就隐隐地有些流言出来。
什么怡亲王权重惹着皇帝忌惮啊,什么皇上命果郡王打理上三旗事务引得怡亲王不满,云云,各种说辞,归根结底,无非是四个字,“君臣生隙”。
在大家都羡慕十三爷的权势时,也有无数人惦记着想要拉十三爷下马。好容易有了指望,自然引得无数人心热。
十三爷的日子,看似风光,却暗藏凶险。
就连曹颙,也为怡亲王提心吊胆,可并不觉得雍正会迁怒王全泰。
曹颙虽不晓得雍正赐新府的缘由,可却晓得这位帝王多疑的性格。
御史对王家之事许多风闻上奏,粘杆处递到御案前的定会是详情。
老母偏心幼子、亏待长子,多熟悉的桥段。换做其他帝王,知晓这些或许只会骂一声“老妪糊涂”;可雍正这里,却是感同身受。
这样的弹劾,对王全泰并非坏事,说不定还有大好事。
起码在雍正心中留下印象,不再单单是亲王府出来的门人,而是与自己一样“忍辱负重”、一样“被慢待”的长子。
不过,没等雍正对弹劾事件表态,十三爷夭了嫡出八阿哥。
今年三月怡亲王府就夭折了九阿哥,没到半年,十三爷又受失子之痛。
这三月里没的小阿哥未满周岁,又是庶出,分量有限;如今这八阿哥却是怡亲王福晋嫡出,是夫妻两最疼爱的嫡幼子。
十三爷在康熙四十九年到康熙五十五年之间,身体最差,这期间添的几个小阿哥、小格格都有些先天不足,夭折两个,两个常年吃药,只有宫里养育的四格格还有四阿哥弘皎还算康健。
康熙六十一年,十三爷风湿调理的差不多,身体状态也最好,生下了健康的七子弘晓。
等到为先皇守孝后,十三爷因政务繁忙的缘故,操劳过甚,王府相继诞生的两位小阿哥就有些孱弱。
初瑜是常出入怡亲王府的,曾还对丈夫提过自己对王府小阿哥的担心。
她甚至觉得庆幸,曹府的孩子都健康长大,自己不用经历丧子之痛。
曹颙因王府小阿哥的逍遥,想起一个已经在记忆中尘封许久的名字——曹顺。
那个落地就引得母亲伤心,自己从不曾给过半点关心的异母弟。
在江宁时,觉得他是碍眼的;进京后听到他夭折的消息也不曾有半点难过,曹颙甚至心中还隐隐地庆幸。
可在曹寅看来,曹顺同曹颙一样,都是他的亲骨肉。
甚至因曹颙是长子,他过于苛严了些,父子早年关系并不算亲近;对庶出的次子,曹寅带在身边的时候更多。
想到这些,曹颙又羞愧又庆幸。
羞愧的是,自己只站在母亲立场,从没站在父亲立场看待过曹顺。
那种疏离,岂是能瞒人的,父亲却从不曾因这个训斥一个字;庆幸的是,长生的出生,多少弥补父亲丧子之憾。
半年之内,两次丧子之痛,就有人猜测十三爷是否能熬得住,会不会病休。
毕竟,十三爷的身体实不算硬朗。
没想到,十三爷一日假也未请,坚持进宫当差。
听说皇上劝不住,就命太医院安排两个御医常驻怡亲王府,负责为十三爷一家日常的平安脉。
太医院里能出诊的太医分“御医”与“医士”两等,前者满编十五人,后者满编四十人。
两个御医常驻,这还是康熙朝裕宪亲王福全在世时曾受过的待遇。
曹颙虽担心十三爷,可按照习俗,八岁以下幼童殇不办后事,两人也一直不得见。
直到八月初六这日,户部轮值,曹颙才见到十三爷。
众人卯初(早上五点)进宫,皇上还未召见,都在养心殿外候着。
十三爷越发清减,身上的亲王蟒服旷旷荡荡。
丧子之痛,空口白牙的安慰也不能有什么舒缓,曹颙同十三爷见礼后,便扯开话题,问起直隶稻米之事。
自从前几年,南稻北种的试验成功后,直隶就开辟了不少水稻田。
先前还好,多是各府试验田,田亩有限;今年却是稻田正式推广开来第一年,又赶上丰年,水稻大收。
虽说京城人家多吃米,可直隶百姓却是习惯吃麦,鲜少吃大米。
如今水稻丰收,粮食卖不出去,有积压之忧。
户部几位堂官,近日商讨的就是直隶水稻的应对之策。
说起来,这稻田推广,还同曹颙有干系。
曹颙在直隶那几年,重视水利,除了河道清淤与修渠建坝外,还挖了不少水井,主要是缓解直隶十年九旱的农耕劣势。
没想到,水井的增多,引得水田增加,使得水稻种植推广开来。
不过,水稻推广的最大功臣却不是曹颙,而是十三爷。
因为是十三爷热衷推动此事,并且使人从江南选了经年稻农北上,教导直隶百姓种稻。
按照户部几位堂官和议,直隶稻米的最好解决方式,就是朝廷出银子采买,省的米贱伤农,使得百姓不再种植水稻。
这章没有结束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!